
8月2日,由新华社《中国名牌》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建设高端论坛暨“《中国名牌》乡村振兴示范基地(首批)”发布仪式在京举办。三农专家、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业松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。以下为演讲实录:
大家好,很高兴受新华社《中国名牌》杂志社邀请,首先对获得“《中国名牌》乡村振兴示范基地”称号的单位表示祝贺。
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,就此,我想依据这些年的调查研究,讲两点看法。
一是要运用“两论”,解决怎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问题。
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论。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都是为了人民,都要依靠人民,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。要改善民生,还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,这样才能赢得民心,确保党长期执政,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地位。概括起来,就是民生+民主=民心=党始终成为国家的领导核心。
现在大家都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。我认为应该明确一个问题:加强党建,目的是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领导力,引导和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。不是说抓了党建,乡村自然就振兴了。关键是要把党的建设转化为党的领导力,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。所以,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。脱离了以人为本,根本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,也是没有意义的发展。
其次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。领导同志一再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。因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实在太多了,而且层出不穷!历史上的、现实中的问题什么时候都有,政治的、经济的、社会的,什么方面都有。对这么多问题光喊是不够的,关键是要解决。这就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,找到正确的有效的解决路径。具体说,就是从实际出发,按规律办事,用实践检验。
比如,城市化加速过程中,许多地方乡村凋敝,农田荒废闲置,有人看到乡村人气不旺、财气不旺、正气不旺,忧心忡忡。还有人看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,任务重,难题多,乡村干部身上压力山大,形容说“没有点胆量得吓死,没有点本事得愁死,没有点肚量得气死,没有点好身体得累死”。
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?中央提出农业农村“四个优先”发展方针,加快农村一线干部的培养、配置,加大资本、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投入,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等等。针对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、工作能力不足,干事创业没动力,开展工作没思路,解决问题没能力,“群众想要的你给不了,干部想干的群众不支持”等问题,各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提升基层领导力,引领乡村振兴。像今天举办这个论坛,推动建立县域乡村振兴评估及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,给一些地方乡村振兴的优秀参与主体授牌等等,通过思想引领、示范引领高质量发展,也是重要途径之一。

二是要坚持“三高”,解决高质量发展目标落地的实践问题。
首先要坚持高标准。高标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。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,必然要求高标准。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用最美好的愿景引领发展,同时要建立可触及、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现代化指标体系。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部分乡村空洞化同时存在的背景下,加快地方产业发展,推进乡村城镇化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点。在县域城市化过程中,我们要全面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。
其次要坚持高品质。高品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支撑。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先进理念,更需要先进的生产要素。农业工业化阶段,也就是我们说的农业现代化阶段,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方针,农业领域资本、资料、知识等都是稀缺要素,成为发展的硬伤。进入信息化社会,也就是农业二次现代化阶段,我们进入智本社会、共享社会,资本、智能、科技、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依然短缺。正是这些原因,严重制约农产品和农村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,阻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。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得到长足发展,但发展不充分、不平衡的问题,城乡脱节、双重标准等问题,有待我们进一步融合发展加以解决,进而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第三要坚持高效率。高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集中表现。拿农业来说,主要问题是效益低下。长期存在投资回报低,种地收入低,以致当前非粮化、非农化、老龄化问题突出。根本原因,一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力、科技成果应用乏力;二是统分结合经营制度不够完善,分得彻底,统不到位;三是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缓慢,适度规模的合理空间和实现路径尚未形成共识。如果说有成功的案例,最有说服力的是北大荒的经验。北大荒曾经是地老天荒、人迹罕至的极寒之地。经过75年开发建设,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性变迁。2021年北大荒集团营业收入1700多亿元,实现增加值550亿元,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在第167位,农场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0元。北大荒所以高产高效,不断创造农业辉煌,一是科技领先,真正做到藏粮于技,机械化99.7%;二是大农场套小农场,农地服务全程社会化;三是适度规模经营效益显著,25万个家庭农场,经营规模平均195亩地,净收入8万元到20万元。实践证明,农业高品质、高效率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,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也是很宽广的。